上海疫情:牛津大學教授陳錚鳴談感染數為何居高不下,如何理解超高的無症狀比例?

4月7日以來,上海單日本土新增新冠感染人數維持在2.5萬左右,自3月初開始暴發的這輪疫情累計確診總數超過20萬,重症一例,官方公布的無症狀感染者比例為96%左右。

在已進行多輪核酸檢測的上海,為何已採取嚴厲封控措施後感染人數仍保持高位?上海疫情面臨的挑戰有哪些?英國牛津大學傳染病學教授陳錚鳴這樣解讀。

陳錚鳴:核酸檢測是確診新冠感染的金標凖,但需要集中採樣,如防範不當,本身會造成一定的次生感染。尤其是針對傳染性極強的奧密克戎,可能和病毒打個照面就會被感染。

其次,任何檢測都存在有假陰性的情況。尤其現在大都採取混檢,10人一組,集中分析。混檢後病毒量被稀釋,檢測結果並非100%精凖,可能會漏掉不少(確診)。另一個原因是感染後,有潛伏期,即使活動期病毒也可能時隱時現,有時抓得到有時沒抓到。這樣都會影響檢查的凖確率和清零措施的有效性。

再則上海社區本身的感染存量已經很大,比想象的嚴重,全人群篩查一次兩次不能解決問題,需要在數周內反覆篩查檢測,才有可能把所有感染者盡數找到。

此外居民跟外界的接觸也存在感染風險,比方說如果外賣快遞的消殺沒做好,也有可能(感染病毒)。但需要強調的是,這種情況儘管有風險,但(傳染)可能性並不大。

另外,現在的核酸檢測(技術)是根據當初武漢初始疫情的病毒核酸序列設計的,對奧密克戎的敏感度可能會受影響。抗原檢測雖然出結果快,但敏感度不夠高,感染初期可能查不出來,病毒達到一定量才能查出來,這段時間感染者其實也具有有傳染性。

陳錚鳴:這一次我覺得上海情況非常難,挑戰超出想象。現在不斷擴建方艙醫院,怕有點遠水解不了近渴。2500萬人的上海,萬一感染人數控制不下來,到達數十萬人或更多,方艙醫院是否能應對?如不能應對,不得不考慮居家隔離。

當然希望能做到所有的病人應查盡查,應收盡收,全部收進方艙醫院,盡快取得社會面清零,這是比較理想的狀況。但萬一不行怎麼辦?可否請科學團隊做模型預測,並根據模型不同參數設置進行預測,制定2-3套不同的應對方案,確保有備無患,萬無一失?

無症狀感染者比例

從上海市衛健委4月8日公布的數據看,上海的無症狀感染者比例超過了96%。怎麼看待這麼高的無症狀比例?

陳錚鳴:奧密克戎引發的這一波疫情,國際上的數據顯示,有症狀和無症狀感染者大概的比例是20%和80%。長春和吉林的數據和國際數據比較吻合。但上海有症狀感染者的比例特別特別低,只有不到5%的有症狀感染者。(我)沒有第一手數據,個人認為可能有幾方面的原因:一方面可能上海的免疫接種率特別高,而且篩查比較徹底;另一方面,由於採取全民篩查,部分感染者還處於潛伏期。此外,可能是在報告時出現人為的主觀淡化症狀。

上海到目前為止報告一例重症,未有報告任何死亡個案。另外,即使累計確診超過20萬人,上海至今未有高風險區。

陳錚鳴:和國際慣例有所不同,中國在報告新冠疫情時,分有症狀和無症狀的人數。這容易造成誤讀,低估疫情的嚴重程度。比方說上海目前每天檢出的新感染者二萬餘人,但有症狀者只有幾百例,不仔細看,可能會產生一種疫情不嚴重的錯誤判斷。

中國新冠的防控分級管控區主要按照有症狀感染者的人數來分,將無症狀感染者另類處理,這樣可能使社區防控的機動性大一點,可以管得不那麼死,對民生的影響稍微小一點。但疫情一旦擴大,這種分類已經意義不大,尤其是無症狀感染者也具有傳染性。國際上大量的數據顯示,疫情爆發2-3周後,因重症而住院的人數才會開始出現逐步的增加,而死亡人數的明顯增加還要再滯後2-3周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未來數周,上海新冠重症和死亡的人數應該會出現上升的趨勢。

當然,中國對新冠病例死亡的分類和標凖也與國際有所不同。在大流行期間,為了統計口徑的方便,歐美各國的標凖為死亡之前28天感染過新冠病毒,都算作因新冠死亡。很多(感染新冠病毒的)患者可能死亡時,不是直接死於新冠病毒導致的肺炎或者呼吸衰竭;可能是檢測陽性或有過輕微症狀,但是死於心臟病或者死於腫瘤轉移等等,在統計時都被算作因新冠死亡。中國對死於新冠的判斷標凖可能更嚴。

奧密克戎等同大號流感?

陳錚鳴:我覺得這個說法不科學。它不是大號流感,有幾個特徵不一樣。

第一它的傳染性特別強,遠遠超過流感。

第二它沒有季節性,流感有季節性,一般在秋冬發生。你看現在都已經春暖花開了,包括在南半球也都是夏天,奧密克戎也照樣傳開。

第三,沒有接種疫苗的情況下,它的危害遠遠超過流感。香港第五波疫情中死亡大概8800人,是很好的警示。

只有在完成全程免疫接種,尤其是接種加強針後,病毒的危害才能變得很弱。這樣的話,總體來講跟流感就差別不大。尤其是對健康的人或者是年輕人、身體好的人,就可以和流感一樣對待。這樣也就對防控措施的調整,創造了很好的機會窗口。前兩年實行嚴格管控的亞洲國家比如日本、新加坡,還有澳洲的新西蘭、澳大利亞都開放了。開放後感染人數也大量增加,但民眾不怕,覺得感染就像感冒一樣,有很多輕症,這些影響大家都能承受,也不會擊穿醫療資源。香港一直沒能真正開放,這輪疫情後,陰錯陽差,說不定就能徹底從疫情中走出來了。這一關,我覺得任何國家都要面臨,都要闖關,只是看闖關的時機和代價。

中國國內的討論是醫療資源分佈不均,怕放開後造成醫療資源擠兌。

陳錚鳴:因為嚴格管控,並抽調大量的醫務人員從事防疫工作,現在醫療資源可能已被嚴重擠兌。這樣勢必對其他一些非新性冠疾病的診療造成不利的影響。上海每天有7000多台手術,有些手術耽擱一個月兩個月問題不大,但有些急性手術,比方急性胰腺炎、搭支架等都是救命的手術,這些手術會不會因管控而被耽擱,可能的次生危害如何避免?都要科學面對,找到好的平衡點和精凖管理的技術路徑。

比如可以通過集中的電話服務採集不同的信息來實現分級診療,確定求助者是否需要住院,或者需送至指定醫院治療。對急診入院的病人,也可以根據有無核酸檢測以及檢測結果,按交通燈的原則區別對待,及時進行診治。在疫情防控期間,不光要考慮新冠病人的需要,同時也要考慮其他病人。一刀切的防疫,會把複雜問題簡單化,顧此失彼,造成不必要的次生醫療危害。

很多人怕得後遺症

陳錚鳴:後遺症確實有,但現在很多的研究都是針對第一波和第二波的新冠病毒,而且當時很多人沒有接種疫苗,所以感染後得重症,有部分患者不能徹底恢復。

現在全球都在研究新冠病毒的後遺症。接種疫苗後(患)後遺症的機率肯定更低。但有多少後遺症,什麼情況下有,持續多長時間,感染奧密克戎後情況又如何,這些問題現在還缺乏非常科學的數據。

來源:BBC News

Comments are closed.